Yahoo奇摩知識+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部時間) 終止服務。自 2021 年 4 月 20 日 (美國東部時間) 起,Yahoo奇摩知識+服務將會轉為唯讀模式。其他Yahoo奇摩產品與服務或您的Yahoo奇摩帳號都不會受影響。如需關於Yahoo奇摩知識+ 停止服務以及下載您個人資料的資訊,請參閱說明網頁。

? 發問時間: 社會與文化宗教信仰與靈性 · 5 年前

探討禪門論義中「心與自性」是何關係?

<前言>

禪門不是只有參禪,或者反過來說,參禪要以禪門祖師所取名相法的定義為

據,否則容易流於狂想。今天要探討的是最根本的問題,禪門在「心」與「

自性」這兩個名上,到底是如何區別其關係?

(此處僅是探討禪門的觀點,未必適合一切宗門,故不必與他宗互論爭辯,

壞了他人宗論,並非好事。)

<相關經論>

禪門最初的經典是四卷楞伽經,最終的經典是六祖壇經,故一切解釋至少要

同時符合這兩本經,才算是禪門論義,否則只是個人參雜其他宗論的心得,

並非是禪門教法。

1、六祖壇經:「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佛與自性同義)

2、六祖壇經:「三身由自性生」(法身與心同義)

3、六祖壇經:「三身並無自性」(法身與心同義)

4、楞伽經云:「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自覺聖智與佛同義)

5、楞伽經云:「於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莫但聞覺作知足想。」

  (覺與佛同義;如來藏與心同義)

問:您所認知的「心與自性」是何關係?

  而這認知,請以上述經論逐條檢驗,是否符合?

問:依您所認知的心性關係,「自性起用」是心動、還是心不動?

已更新項目:

問:依您所認知的心性關係,「自覺」是心動、還是心不動?

2 個已更新項目:

.......

看了朋友們的發言,發覺另一個問題「為何要去明確自覺、自性、心

的關係?」,這純粹是實務的需要,不是為了法論而論。

當我們到達了動靜二相不生時,

  明白了心不動,卻會疑惑自性有沒有動?

  如果心就自性,應該都不動;

  但是,如果自性沒動,為何會自覺聞性不滅?

     如果有動,為何動靜二相又不生了?

  故必須釐清處自性與心的關係。

當我們入無所有地的時候?

  明白了自性是幻;(佛說幻性自性的道理)

  這時自性不動,但自覺有沒有動?

  如果自性就是覺,應該都不動,當然無法自覺無所有地。

  顯然與實務不符。

  故,必須釐清覺與自性的關係。

要釐清這些現象,當然是不能自己胡思亂想,要依經文來解釋。

故有此題。

13 個解答

評分
  • ?
    Lv 7
    5 年前
    最佳解答

    問:您所認知的「心與自性」是何關係?

    而這認知,請以上述經論逐條檢驗,是否符合?

    =============================

    ●佛說「心」與「自性」 是一樣的意思

    入楞伽經卷第三

    人我及於陰 眾緣與微塵 自性自在作 唯心妄分別

    ●六祖說「心」與「自性」 也是一樣的意思

    六祖壇經

    但淨本心,使六識 出六門,

    於六塵中 無染無雜,來去自由 通用無滯,即是 般若三昧。

    六祖壇經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

    如是 一十八界,皆從 自性起用。

    問:依您所認知的心性關係,「自性起用」是心動、還是心不動?

    =============================

    ●「自性起用」是心動

    六祖壇經 如是 一十八界,皆從 自性起用。

    是說 「 一十八界 都是心起才有」

    問:依您所認知的心性關係,「自覺」是心動、還是心不動?

    =============================

    「自覺」是心動

    「不自覺」也是心動

    施為運動都是心 其實別想太複雜

    達摩大師 血脈論

    問曰: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

    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

    答曰:

    汝問吾 即是汝心,

    吾答汝 即是吾心。

    吾若無心 因何解答汝?

    汝若無心 因何解問吾?

    問吾 即是汝心

    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

    一切時中 一切處所 皆是汝本心 皆是汝本佛。

  • 匿名使用者
    5 年前

    自性從來沒有動與不動的問題,心常被分成二種,一種是「意識心」、另一種是「真心」(真如本性),不知題主問的是哪顆心?佛法是依眾生理解不同而施教,衪常對執空者(不動)言有(動)、對執有者(動)言空(不動),但實相非動非不動,只要能被理解的,依然存在意識的範疇之中。

  • 5 年前

    更新:

    回復版主實論應用上的自性自覺動與不動詳解。

    動靜二相的產生、源自於眾生起用了自性功能裏「意識」分別、判斷功能。

    一但「起用」自性的功能去「判斷」動與不動、就已經進入二元對立的物理世界。一但落入二元對立就會有判斷、分辨、分別的「第二個動作」。判斷、印證或是去感覺是因為啟動了「意識」這個功能。一旦你起用心意識容易落入顛倒妄想、而產生了動與不動的分別。如果自性有動與不動就有了生滅、而生滅的世間法無法恆存也就再次說明「自性沒有動與不動的問題」。

    並不是說起用心意識有錯、剛開始學習佛法靠的也是心意識。從生生滅滅的心意識裏可以印證無常與空性的道理。然而妄心妄識非真實存在、它是因為因緣合和前因後果的一種現象。透過心意識、我們可以學習什麼是自性自覺種種「為了讓眾生理解而假立的各種名相」。理解之後就不能過於倚賴心意識這塊浮冰、而要靠自己的智慧與修證到達彼岸。

    自性起用、心動心不動皆是自覺。自覺無妄想分別、心動不動問題出在眾生自己身上。

    為什麼會有心動或不動的分別、因為妄心妄想分別。自性不會有動不動的問題、動不動是妄心在動與不動。

    自性自覺也不是妄心妄想可及的境地、從頭到尾說穿了就是「意識」在動與不動的分別。

    心意識皆是自性功能的展現、好比地水火風世界各種物理現象的產生。然而講心意識是方便瞭解、不是說妄心妄識真實存在。如果妄心妄識真實存在、就不會滑手機滑到一半忘了剛剛在「想」什麼。真實存在應該「不生不滅」、有生有滅的想起忘掉就無法恆存、因此說生生滅滅的妄心妄識不是真實存在。

    為了瞭解所以假立名相。唯有離一切「相」不顛倒「妄想」、眾生才得見自己本來清淨德相。

    翻了經書得到的仍是「空」。什麼空、無所得無所有、無動與不動、得與不得的空。

  • ?
    Lv 5
    5 年前

    人問南陽慧忠國師:「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

    師曰:「迷即別,悟即不別。」

    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

    釋心成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人生路上如何無住 遠離貪嗔癡才是重點

  • ?
    Lv 6
    5 年前

    那麼,我們從前述六祖壇經的第一段話「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可以大約了解心是什麼

    在阿毗達摩論對於心的定義是:識知目標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識知目標的一個我

    和「成一切相即心」基本上是一致的,當因緣和合而產生二元的境相時,我們把它叫做心

    而「心」在唯識論中,是主張實有的,認為幻境的成立必需依緣一個實有的個體

    比如,有些人認為第八識是一顆實有的心,認為所有的境相都是由其「自生」

    那麼,在中論中便否決了這樣子的說法,在中論認為心也不是實有的,只是名相的相互依存

    就如壇經所云,二元的境相產生即是心。

    那麼,我們再談到自性,如果把「佛」當作自性來說,壇經說:「離一切相即佛」

    我們必需整句來看「離一切相」,是動詞,必需先有相才有離,離了相會剩下什麼呢?

    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了悟空性」,了悟空性便叫做「覺」,而不是只講「空性」而己

    那麼了悟空性以後,行者必需經過不斷的諦觀空性,而減少執持實有串習

    到最後我們也會發現空性的本質也只是世俗名言的存在,它也不是實有

    此時安住在空性的體驗中,諸法也沒有了,也沒有「這是空性」或「這是自性」

    的念頭,只有空無自性的覺性。

    所以「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個人的整體的一個解讀如上。

    而有關於聖道的境界,必需透過聽聞而產生智慧(聞慧)

    接著必需經過耐心的觀照與反思,生起確定的感覺,了悟空性,這是透過反思的智慧(思慧)

    最後對於空性的正見獲得圓滿的覺悟,必需藉著禪修來實證,當心穩定達到一境性的境界

    也未必能確認諸法無自性的實相,因此必需人借助禪定的力量,透過禪觀空性達成悟證(修慧)

    在加行道的四階段,二元的外觀變得逐漸細微,最後在見道位時,二元的外相全部消失

    在此時,能、所俱泯的經驗才會發生,藉著這樣的經驗,在修道位時才會產生一切相智

    一切相智產生後,所有概念式思維才會消失,此時無學道的特微才會升起。

    以上略說「自覺聖智」。

    而談到「自性起用」、「自覺」是心動還是不動?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心的特性識知目標的過程,不是有一個「我」在識知目標

    那麼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存在,只是心不斷在生滅,要怎麼說動不動呢?

    要說心是在識知取相,不斷的生滅,那可以勉強說「自性起用」是心在動

    「自覺」呢,雖然是了悟空性,好像是動態,但是卻隨時保持正觀的心,而不取於相

    心雖不斷的生滅,卻保持相同正念的狀態,可以比喻是如如不動

    也就是念起,伴隨的就是空性的諦觀,而不是沒有心念,沒有心念變成了枯木死灰了

    而心真正可以停止不動、暫時中斷的時侯,在阿毗達摩義論中也有談到,有以下二個狀況

    1.當阿那含或是阿羅漢進入滅盡定的時候,其心流會暫時中斷。

    2.當阿羅漢進入般涅槃的時候,他的心流會完全中斷。

    所以我們在解構心動不動時,其實是以一個很粗的概念來說,一秒鐘幾十億次的生滅

    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我的主體在動不動的問題存在。

    在佛陀時代,中部有一個比丘叫沙帝,他跟同伴們說:「一直在輪 迴中飄泊的是同一個心」

    他認為聽到的、看到的、嚐到的,都是 一個我、一個心,同一個心在輪迴中飄泊,而遭到佛陀的斥責

    補1.

    那麼題主談到了:「動靜二相不生」

    在反聞聞自性的六個階段:空動相、空靜相、空根相、空覺相、滅空相、滅滅得體

    前二個階段便是空動相、空靜相,完成了之後才有所謂的動靜二相不生

    事實上就如愚學前所述,為什麼說反聞?用什麼反聞?不起覺性要如何反聞?

    其實就是用「正觀」的心去反聞,你要說動不動?若將心的生滅視為動,它便是動

    若以一直維持「正觀」心這個性質來看的話,那麼,心是如如不動的。

  • ?
    Lv 6
    5 年前

    1、六祖壇經:「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佛與自性同義)

    ==================================================

    楞嚴經: 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離一切相即佛"淨化了的五蘊深化"成如來藏心" 昰名見性

    2、六祖壇經:「三身由自性生」(法身與心同義)

    3、六祖壇經:「三身並無自性」(法身與心同義)

    ======================================

    與成如來藏心同義=幻化空身即法身=無性

    壇經的"心"不離性 性不離心

    4、楞伽經云:「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自覺聖智與佛同義)

    ========================================================

    種籽入識

    曹山本寂頌曰:

    「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髏無識眼初明,喜識盡時消不

    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成所作智 六根微妙互用 不復墮生聞緣覺

    血脈論云: 一切法拘他不得

    5、楞伽經云:「於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莫但聞覺作知足想。」

    ===============================================

    壇經云: "真如不守自性也" 菩提無盡也

  • ?
    Lv 7
    5 年前

    如是我知:

    問:您所認知的「心與自性」是何關係?

      而這認知,請以上述經論逐條檢驗,是否符合?

    答:

    1.「心」是所生,「自性」是能生。「心」表為「有」(成一切相),「自性」表為「無」(離一切相)。此二者的關係就是「無中生有」、「有生於無」、「無能生萬有」!

    2.「心」有許多稱呼,而且還有「總稱」、「單稱」之別。譬如,色受想行識「五蘊」,名之為「心」;五蘊各是「單稱」,「心」則是「五蘊」的「總稱」。

    3.又如:

    a.色受想蘊:報身、六識(見思無明)。〈前五識、第六意識〉

    b.行 蘊:化身、第七識(塵沙無明)。〈意〉

    c.識 蘊:法身、第八識(根本無明)。〈心〉

    4.了達心與自性的種種關係與作用,稱為「聖智所得」;由「自覺聖智」所起的一切諸行及其境界,又名「明行足」。

    5.「成自性如來藏心」簡稱「如來藏」;第八識(阿賴耶)簡稱「藏識」。「莫但聞覺作知足想」是要求學者別只聽說「自己本來是佛」的道理,就覺得「夠了」、「好極了」,卻不知道應該要證明「祂」、證得「自性」。

    問:依您所認知的心性關係,「自覺」是心動、還是心不動?

    答:以「自性本空」為體,故說「自性無動不動」;以「自覺屬有」為用,則是「聖智所行境界」。所以,「自覺」是心動,自性所起的作用。

  • 5 年前

    法有吉祥。此題又是一大哉問。

    您問 :

    1、六祖壇經:「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2、六祖壇經:「三身由自性生」(法身與心同義)

    3、六祖壇經:「三身並無自性」(法身與心同義)

    4、楞伽經云:「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5、楞伽經云:「於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莫但聞覺作知足想。」

    您所認知的「心與自性」是何關係?

    而這認知,請以上述經論逐條檢驗,是否符合?

    愚下試以佛法的起源---過去七佛中的第一佛,毗婆尸佛偈語--藉此來比對您的提問。

    身從無相中受生---- 1

    猶如幻出諸形像---- 2、3

    幻人心識本來無---- 2、3

    罪福皆空無所住---- 5、4

    比如光。日有陽光、夜有夜光,另有各式燈光、雖有各緣各相組合而成。

    但都有個光『本體』的存在。

    太陽有光,不離因緣,身相。

    月亮現光,緣自太陽,幻出。

    月亮有光以太陽為緣,心識。

    月亮藉太陽而為光因,無住。業識種子(依他起性)- ( 前五成所作智,轉第六為妙觀察智,七為平等性智 )

    「自性起用」是心動、還是心不動?

    「自覺」是心動、還是心不動?

    三身四智

    眾生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中,著衣喫飯,言談祇對。六根運用,盡是法性,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即寂而常知。

  • ?
    Lv 4
    5 年前

    真心沒找到,自性如何曉?

    妄心談自性,怎說都不了。

  • ?
    Lv 6
    5 年前

    善知識法喜…

    為能遠離無明…

    依正確的知…而行

    而非滅…而做

還有問題?馬上發問,尋求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