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知識+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部時間) 終止服務。自 2021 年 4 月 20 日 (美國東部時間) 起,Yahoo奇摩知識+服務將會轉為唯讀模式。其他Yahoo奇摩產品與服務或您的Yahoo奇摩帳號都不會受影響。如需關於Yahoo奇摩知識+ 停止服務以及下載您個人資料的資訊,請參閱說明網頁。

? 發問時間: 社會與文化宗教信仰與靈性 · 4 年前

二六時中常觀己念,到底如何觀察「念」?

<觀察念,到底在觀察甚麼?>

※首先,必然是觀察糟糕的念頭,虛矯心、傲慢心、忌妒心.....

 時時懺悔,觀察久了自然消滅,達到心地無非自性戒。

 戒字攝心,若不先攝心,修行都是枉然。

※其次,觀察念頭兩個層面:

 一是最初的現象:不外是六因。(略)

 二是起念後的習氣。(此題的重點)

※最後,實修。

 息念(進出滅盡定)、止念(入如幻)、自覺起念(覺行)、控制話

 頭、活用三乘...;最重要的,時時刻刻盯住自己的念頭。(略)

<主題:念頭的智性分析(習氣)>

※世間智:(計著於有、無)

 聲聞聖種性的世間智性,只有一個練習,就是「理則思維的邏輯(

 緣起)」,常見的錯誤:

 →跨時代的謬誤。

  宋朝說「小姐」是貶低人的名相;現代卻是尊敬的名相。

  錯亂時代的胡亂對照引用,荒謬。

 →跨空間的謬誤。

  印度說的算命是江湖、中國說的命理卻是君子學,完全不是個緣

  起相;經典說算命是不正業,就拿來汙衊中國的四書五經。

  無知的把印度、中國、日本社會基礎文化不一的現象錯亂引用,

  我相除不掉,當然荒謬。

 →跨經典的謬誤。

  每一本經出世的時空背景都不同,胡亂互引名相,荒謬。

 這些錯誤的關鍵,都是因為不明白「名、事妄想」,以為名、事有

 標準答案;會犯這種錯誤,是「緣起」沒有學好。

※出世間智:(冀望自共相計著)

 見性(自共相建立),方可以起出世間智。

 一旦起了出世間智,就可以「依性(依真)」而論;因為「性」是

 不生不滅的,故依性(依真)可以達到跨時代、空間、經典來論述

 問題,突破世間智的限制。

 問:世間智、出世間智,都會起「有、無」想,有何不同?

 答:補充一。

 出世間智,觀計著的是聲聞種性、不觀計著的是緣覺種性。學法論

 義,以聲聞種性為主。

 問:緣覺種性,說冀望自共相計著、又說不觀計著,甚麼意思?

 答:補充二。

 

※出世間上上智(上上地):

 只有徹底的知幻,達到性相具泯,才可以入佛乘種性義。

 不起佛乘種性,達不到離心、意、意識的三昧境界。

※如來地:

 此是不定種性義;聲聞、緣覺、佛乘種性,皆可隨意運用。

 經文常說到「不覺自心所現,分齊不通。」。(補充三)

 意思是說,不自覺自己起了甚麼樣種性義的念頭,在思辯上毫無章

 法、張冠李戴,當然不通。

 如來地起世間智,必然邏輯理則通順、又不執著我所;(無我相)

 如來地起出世智,必然不執於性;(無人相)

 如來地起上上智,必然不作聖解。(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去上海玩,你不能說你是上海人;到如來地修煉,你不能說自己是

 如來。如來,必然思辯邏輯通達、見一切性、入如幻三昧、無我人

 眾生壽者相。

------------------------------

問:起念要如何超越世間智?

問:對自己的起念,你到底在觀察甚麼?

(這是個無解題,隨喜朋友們的方便。)

已更新項目:

補充一.....

問:世間智、出世間智,都會起「有、無」想,有何不同?

答:首先,甲乙丙三種論述,一定是先看甲乙丙是否能自圓其說,

     就是其「自己的邏輯」是否通暢。

     (這一點,世間智、出世間智都是一樣的。)

  其次,差別來了。

    →起世間智,會把甲乙丙三者互相比較。於是不自覺的把

     名、事妄想開始錯亂,不但無解,還壞了甲乙丙論。

     舉例:觀身不淨;說「身哪裡不淨,是你的心不淨」;

        這不就壞了四念處的教法嗎;自己也墮入我相無

        法自拔。

    →起出世間智的,並不會做這樣的虛妄分別。只要甲乙丙

     三論不違其自相,都是方便,無可執、無可謗,故說甲

     乙丙三論非有非無,如幻。

     舉例:唯摩詰尊者,雖不追求四諦,亦具足四諦。

        見性者,立亦得、不立亦得;不會對世間智起了

        「實有、真理」的迷惑。

2 個已更新項目:

補充二.....

問:緣覺種性,說冀望自共相計著、又說不觀計著,甚麼意思?

答:很難解釋,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舉例:色類自有道→冀望自共相計著

     一切盡不妨→不觀計著

  緣覺乘,一般都不入法辯。

  常見的錯誤「把因緣空、相如幻影,當成了緣覺」。

  這種錯誤,可以用個簡單的方式自我調控,如果自己無法達到

  「見性」,不要隨便起「空見」,總是一副不在乎的樣子,不

  但不是緣覺義,連聲聞的訓練都遺失了。

3 個已更新項目:

補充三.....

<經文常說到「不覺自心所現,分齊不通。」>

舉例:若一個人說「世間都是生滅無常,根本是空」,這是通?還

   是不通?

  ※若不覺自心現妄,根本不通。

   試想,一個起世間智的人說這句話,他又不自覺,根本是墮

   入了頑空、妄想無所有,並不是佛所說的解脫,所以不通。

   佛說:「寧取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

  ※相反的,知道自己是如何現妄想的(覺自心現妄),那這句

   話就通了;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是如何起妄、故才有如此的

   說法,所以他完全不會墮入我人眾生壽者相,不會對自己的

   說法起了實有的迷惑。

  ※說的更坦白一點,佛乘種性,仍然是個「自心現妄」;你不

   起念頭,哪來的佛乘種性可以顯現?

   不覺自心所現,就是不通,起佛乘種性也沒有用。

4 個已更新項目:

<善知識、宗門>

我們都希望能親近善知識、入到好的宗門;只是,我們不會判斷誰是

善知識、哪個宗門值得入;這都可以從此題得到啟發。

一要,看其是否有完整的論述體系。

   如果沒有,他就可能只是個附佛的神教,並非是一個專門教導

   佛陀智慧宗門。

二要,看面其對不同宗論的態度。

   駁斥反對的→是下等(愚夫顛倒)

   尊重不壞的→是中等(世間聲聞)

   理解兼容的→是上等(出世間智)

   一個宗門的程度,單看其理論自述,是看不出來的;要看他面

   對不同宗論的態度,你才能明白他的程度。

   只有達到出世間智的境界,才有辦法真正的「理解兼容」不同

   宗論,一昧的「都好」並非「理解兼容」,反成了無智。

三要,看其宗門弟子的行為。

   如果你覺得很糟糕,就保守一點,再觀察看看。

5 個已更新項目:

<關鍵的念頭習氣>

※禪門所說的「念」,不是指「受、想、行、識」這種投影出來枝微

 末節的東西,而是更源頭的「話頭、因相」。

 點單說,我此題所說的「念」,與星朋友所說的「念」是完全不同

     的概念;而禪門說的「念」,也不是「很一般的隨口教導

     、很攏統的概念」,這說法真的是.......

※星朋友的錯誤,是犯了「以世間智跨經典論述」的謬誤,其不覺自

 心現「名事妄想」,執為實有了,所以才張冠李戴。

 我不反對星朋友對「念」的概念,因為你有你自己論述的體系;但

 如果智慧還可以,應該可以不要去扭曲不同宗論。

 您應該這樣說「在我所學的範圍中,念是很攏統的概念、很一般的

 隨口教導」,這樣才不會去壞他人宗論,別人也才知道你對禪門所

 說的「念」並不了解。

※星朋友如果願意深入對「念」的觀察,必然可以慢慢的看懂我在說

 甚麼;不要老是用虛矯心去遮掩自己的無知,對自己又沒有好處,

 何必那麼愛面子,不懂就說不懂,又不丟人,反正懂的人又不多;

 死要面子活受罪,不是嗎。

6 個解答

評分
  • ?
    Lv 4
    4 年前
    最佳解答

    二六時中常觀己念,到底如何觀察「念」?

    二六時中常觀己念...

    意思就好像六祖大師所說: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通常大家都比較容易看見別人的過失...種種分別.執著...

    卻不容易看見自己的過失...

    一般對念頭沒有覺察的人, 常常是被妄念牽著走的.....

    有時候走了一大圈才發現...一切只不過自己的妄念而已....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就是在告訴我們...覺察自己的念頭有多重要.....

    妄想. 分別. 執著...貪.嗔.癡.慢.疑....通通都在我們的念頭之中暗藏著.........

    若自己無法覺察...就不可能改正了

    補充說明:

    貪不只是貪"財.色.名.食.睡"...有時候連"知識". "學問". "法". "福報"...都是貪的對象.......

    常須覺察....

    還有 佛法與佛學不同....佛法不離自性..乃自性本俱....

    佛學...有可能會淪為世間的學問研究..... 常須覺察..........阿彌陀佛!...........

     

  • 4 年前

    其實,念,是攏統的概念。

    在實際的觀察練習中,對象不是口語說的 "念頭"、"心念"'、"念" 這類的概念,那是很一般的隨口教導。

    或者是,一般教外人士的見解。

    事實上,弟子面對 這個觀察對象 ~ "念" !

    必須很清楚地知道,

    1. 一堆想像、推理、測度、臆想、理論,幫助都不大,

    除了正確的指導,其他的,在實際的觀察中,毫無立足之地。

    2. "念" 是一個名蘊組合,其中包含了受、想、行、識。

    他們,抱成一團、堅不可分、速度又快到不可思議,

    所以,弟子必須要能解開他們的心理準備。

    3. 我們對於 "念",只能模糊地,做一下概念式的標示。

    比如 : 我們見到有人布施於路邊身障人士,感到很隨喜 (高興) !

    請問,這個念頭,是隨喜的、是悅意的、是感到樂的......然後呢?!

    這樣,就交差繳卷、100分了嗎?!

    一般,尚未受到良好教導的弟子會認為 : 這還不夠嗎?!

    受,是樂的

    想,已標明該行為

    行,這很明顯,看得出來,有觸、有受、有想、思、也有尋、有伺、也有喜.........都是善啊 !

    識,這一切,就是那個 "心" 啊?!

    這是隨喜心、又稱喜無量、啊......四無量耶。。。

    如果這樣理解,

    就代表,朋友需要一位善知識、不要在自己想像了,

    因為,這不是奢麼他、也不是毗缽舍那、更不是甚麼禪法。

    4. 依照上面的隨喜案例,

    最簡單的分判 : 那是善 ? 還是惡 ? 還是不善不惡的無記 ?

    怎麼判別呢 ?

    A. 憑感覺。

    B. 自己說了算。

    C. 隨喜,是善的,所以是善 ! (真的嗎? 那得先判別那是真的隨喜? )

    D.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正是本來面目。

    E.一分善惡,就落下乘。

    F. 其他一堆藉口。

    無論是以上哪一個答案,

    都指向一個事實.........不知道該如何分判善惡 !

    4. 不能分別善惡,那能分辨出受、想、行、識嗎?

    難。就是一個難字。

    5. 那.....到底如何觀察「念」呢?

    依據 佛陀所教導,惟有依靠止、觀。

    止,奢摩他,三昧,心一境、禪那,他有許多同義異名。

    但無妨,只要弟子能進入欲界定 (未到地定、近行定)、初禪、二禪、

    三禪,都可以,但最佳選擇是....四禪。

    再依靠禪定之力,將注意力,轉向到 "念頭"上。

    而且,是 "剛剛" 發生的念頭。

    並且依靠善知識的教導,將剛剛的念頭,霎時分辨出該念頭的成份。

    6. 久修的弟子,一眼應能看出.......

    上面說的,就是心念住中,八對心的展開略說。

    以上就是 觀察念頭的序列簡說。

    這需要耐心、時間、努力的學習。

    而且通達;善於教導的善知識更是必備。

    這世上,只有2種人能無師自通,

    第一,那就是證悟成為 佛陀前的菩薩最後身。

    第二,辟支佛。

    這個時空,我們都覺不是這兩種聖賢,

    因此,弟子們應該尋找通達、善於教導的善知識,

    並在其教導下,努力上述的課業。

    以上,是星洲的說明

    如意

  • ?
    Lv 5
    4 年前

    問:起念要如何超越世間智?

    法無定法,沒有絕對的,活在當下,不肯定目前的,也不否定現在的,

    菩薩慈悲,不計時,不計量,繼續往前,一直進步當中,方便說僅供參考。

    問:對自己的起念,你到底在觀察甚麼?

    本體無實體,本性無自性,明心無真心,顯現無生跟相續,方便說僅供參考。

  • ?
    Lv 6
    4 年前

    如何觀察「念」?以心為主導,如實正觀,如理思維,緣起,空,無我,慧相應,(那是個人的修證,主觀的體驗;語言文字,只��有限適度的描述罷了!)如此!

    星洲:涅槃,確實是不依於緣起的。

    靜修:「涅槃,不是任何造作的果。」 --膽敢如此明說的人,我確信此人是有證量的。   難得、難得,我個人非常讚賞。

    星洲:其實,念,是攏統的概念。 (中略)因此,弟子們應該尋找通達、善於教導的善知識, 並在其教導下,努力上述的課業。 以上,是星洲的說明

    靜修:星朋友的錯誤,是犯了「以世間智跨經典論述」的謬誤,其不覺自心現「名事妄想」,執為實有了,所以才張冠李戴。(中略)何必那麼愛面子,不懂就說不懂,又不丟人,反正懂的人又不多;  死要面子活受罪,不是嗎。

    觀嚴:引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的名言,這是最現實的「實際」或實例。

    星洲:當今宗派林立、山頭各自標榜, 名師、明師,滿街標榜,又如何區分?

    觀嚴:當理念相近者,則說「自覺聖智,隨緣妙用」;反之!則說「自心現妄,顛倒執著」。題主單憑「楞伽經」,與LYC的「擺脫不了如來藏」,欲行遍天下,憑恆信,感性的,經不起法義必要的辯證,及 無慧根理性的抉擇。

    的確!

    是難以區分的!

    其實觀某感恩題主,從「法食最樂」到今日的交流,辯論中,獲益了難得的佛法體材,更符合了「聰明人的空談與嚇唬愚夫愚民」的實例啦!

  • ?
    Lv 6
    4 年前

    先說說「念」是什麼,那麼再來談觀

    念(sati) ,特相是對目標念念分明而不流失,現起的就是心面對目標的狀態

    比如題主所舉:虛矯心、傲慢心、忌妒心⋯⋯等,就是心面對目標時的狀態

    當有正念時,心被守護,便不會漂浮去五欲的目標

    所以說守護根門,即是用正念守住業處。

    那麼,再來談到「止」與「觀」

    止(samatha),代表心的寧靜,如果在專門用語上,被定義為八定的「心一境性」

    要把心一境性提升到定才能稱為止,是因為心一境性平息了心的猶䂊或驚慄。

    觀(vipassana) 解釋為從各種不同方面照見,例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一種觀

    而觀是必須直接照見諸究竟法的苦、空、無我三相

    如果只是知道現在發生的的現象,那並不是在修觀

    觀,是導向揭開諸究竟法真實本性的慧心所的作用

    所以,「觀」是慧心所的作用,能夠透視、照見諸究竟法的真實本性。

    而「念」背後的究竟法有那些呢?

    心、心所、色法、湼槃,這四種都是

    而透過觀照念背後的心、心所、色法的關聯,而能見到苦、空,無我三相的話

    那麼就是能觀己念了。

    另外說明一下,止禪並不是佛教所有的,觀禪才是

    佛陀在未證悟前也向二位大禪師學過止禪,但體悟到定無法徹底解脫煩惱

    後來才在菩提樹下證悟。

    然而在佛教教止禪的目的是為培育定力做為修觀禪的穩固基礎

    這是非常重要的,「有定者能夠如實知見真實法」

  • ?
    Lv 6
    4 年前

    依於種種事性諸惑亂相,起顛倒妄想者,皆起凡夫種性

    依於種種事性諸惑亂相,現觀非有事(非有真實事相,一切法皆是藉緣

    現起,緣生緣滅,非真有不壞之事相)者,起不顛倒妄想,而起聲聞、

    緣覺二乘種性

    依於種種事性諸惑亂相,現前雙觀非有事、非無事(非無真實事相,謂

    於諸法緣生緣滅中,有根本因第八識如來藏真實常住,能令其藉緣生滅

    不已。)者,起佛乘種性,名為菩薩

    以上略引楞伽經詳解揭示的聲聞、緣覺、佛乘種性義,供題主對照參

    考,看看自已所說是否如理?

    至於「不覺自心所現。」係楞伽經裡再再開演揭示的實相義理,指明一

    切法都是自心藏識第八識如來藏所現,心外無法,唯有自心現量方是

    真實之法。由此,可見修學佛法,實在不能依自意來推測、想像而自以

    為是,學佛人都應有所認知、警覺才是。 

還有問題?馬上發問,尋求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