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知識+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部時間) 終止服務。自 2021 年 4 月 20 日 (美國東部時間) 起,Yahoo奇摩知識+服務將會轉為唯讀模式。其他Yahoo奇摩產品與服務或您的Yahoo奇摩帳號都不會受影響。如需關於Yahoo奇摩知識+ 停止服務以及下載您個人資料的資訊,請參閱說明網頁。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的觀點?
剛從坐出,隨觀休息一下,看到善知識們對「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有
嚴重的誤解;自己造的業,不能當沒看到;簡略說明,就不回應了,末學
還有功課要做,七天後再說。
(總算明白這句話「自作孽不可活」的意思)
<經文>
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
云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諦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
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禪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解脫。
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聖樂住聲聞。
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大慧。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滅門樂正受樂。
顧愍眾生及本願不作證。
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
菩薩摩訶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
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菩薩摩訶薩於彼應知應捨。
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
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說明>
※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這是二乘聖者,以無常苦空無我為入,達到離欲寂滅。
經文說「菩薩摩訶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這並非是菩薩乘,菩薩不行此法。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這是直入人無我、法無我的境界。
經說「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相見。」
這是我法二空的菩薩乘法門。
※性妄想自性?
如:般若、緣起、等等皆是性妄想自性。
◎種種的思辯,是性妄想;
其不變的自性,是般若實相。
◎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死,是性妄想;
其不變的自性,是緣起。
緣起法是「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的操作現象之一,不知道為何
要說緣起法在此聲聞之上?這誤解太大了。
般若,也是一樣的,並非在此法之上,否則你會墮入「法有我想」
,達不到法空。
※菩薩乘,是一種聲聞乘,並非緣覺乘不計著相。
(這觀念好像很多人都沒有,但經文是很清楚的表示的。)
問題:隨喜朋友們發表對「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的觀點?
............
很多朋友愛說一乘,這是個殊勝的境界;只是他不能明白自覺聖差別
相聲聞與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的差異,偏離了佛道而不自知。
他是通達了三乘而說一乘,還是智慧太低、弄不懂三乘,只是為了嘴
上占人便宜而說一乘,你並不知道;但你可以知道自己是甚麼程度的
,最簡單的檢驗就是自共相,不明白「自共相」建立,就是從來也沒
有入過菩薩乘。
.
<自共相>
因為大家普遍對如來藏一知半解,要說明起來會有困難,但也無法簡
說,末學勉強說一下,朋友們盡量看,有智慧的朋友也請幫忙補充。
※如來藏:
朋友們都知道真心妄心的概念,但對於如何建構如來藏境界甚少知
曉,這導致在論義上,對如來藏的運用偏離了經論而不自知。
例如:把如來藏當成佛在修。
把如來藏當成義在參。
把如來藏非因緣非自然,當成了誹謗緣起法的利器。
甚至把唯識學當成如來藏在學,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如來
藏是反對唯識論的,有種無種的法說,經稱為「愚癡凡夫惡
見所害」。
關鍵就出在不知道要「建構如來藏境界」,當你學會了,上述這些
問題就絕不會發生,而建構如來藏境界就會出現「自相共相」這種
名。
.
※就如無心是道朋友所舉大般若經所述,其實就是自(性)相、共(
性)相;並不是別業妄見(以自己的角度)、同分妄見(以多數的
角度)這種。
例如:不二,是一切法共相,卻不是同分妄見。
色性自性是變礙,變礙是色的自相,但也不是別業妄見。
變礙、領納、取像、造作、了別、苦、無常、無我、無生、
無二、空、緣起、妄想、....種種,皆說成自共相。
就如「透明人淋雨」的例子,自性是不生滅相,並非心相,當然不可
說成自共相;但經過思辯參悟形成了法相,這些法相就被說成自共相。
故經說,自共相建立。
這是被「般若」建立起來的如來藏境界相。
自性是不生滅相,其所建構的如來藏境界相當然也是不生滅相,故
說是諸佛所行之境界;經文也說,佛亦建立自共相,不同於外道說
的相。
舉例:我們共通的冷暖感,是同分妄見;南極蝦就與我們不同。
但我們與南極蝦這種受感的自性都一樣,都是領納,故說領
納是個自相,這是個不變的特性。
簡單講,同分妄見別業妄見是個生滅相;(陰界入心)
自共相是個不生滅相。(如來藏境界)
.
※順序:
不壞相(寂滅聖境)→如來藏境界(自共相)→陰界(諸異相)
(重要!重要!重要!)
諸佛行於如來藏境界,並非無所著處,而是依性說自共相建立,這
與凡夫陰界入心不同。
有一句經文「自共相攝受生陰界入」,就可以看出四卷楞伽經中,
自共相與陰界的關係是「攝(自共相)與所攝(陰界相)」。
※離相?
指的是陰界入心的「生滅相」該離,並不是把自共相這種「不生滅
相」也離了,這會導致無法行於如來藏。
當經文提到「捨自共相」,那就是個接近寂止(不壞相)的境界。
所謂自共相,指的是離相的如來藏境界相。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虛妄」:
不可以這種觀念去看待自共相,自共相是不生滅相,這是第一義作
二見論,會墮入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自共相是性說,雖然法相還是虛妄,但那是不得不建構的,故金剛
經云「佛說菩薩,即非菩薩,是名菩薩」,畢竟無法看到透明人,
若不計著自共相,就無法觀察習氣與變異死的流注轉變,你當然就
入不了如來藏境界,只能住守在聖境、行聖差別相聲聞、做一個名
符其實的自了漢。
所謂「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就是在計著「自共相」。
.
<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云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諦離欲寂滅。
(從無常苦空無我境界入,達到離欲寂滅的聖境。)
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
(這聖境,已息陰界,到了比自共相更深層的不壞相。)
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禪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解脫。
(這不壞相,是真實的達到寂止心意意識的三昧道果)
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聖樂住聲聞。
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此聲聞並不處理習氣與變易死的流注問題,而是以直接以「聖(
不壞相)差別相」住於聲聞。)
大慧。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滅門樂正受樂。
顧愍眾生及本願不作證。
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
菩薩摩訶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
(如來藏自共相的建立,不是由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這些異相所
作生的;這些計著於異相的法說,是先賢方便(善)說。)
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
(當要見己於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所起的自性妄想。)
菩薩摩訶薩於彼(自性妄想)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
相見。
(性妄想是二執的因,能知能捨性妄想,即隨入二空,不假方便。)
漸次諸地相續建立。
<兩種聲聞的比較>
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一、直接以聖差別相知一切虛妄,是自覺的。
二、不管習氣與變異死的流注問題,故其識見不足,難以覺他。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一、自覺性妄想的升起,是自覺的。
二、由性妄想通達習氣與變異死的問題,故可以覺他。
自覺覺他,故說是菩薩乘;只能自覺,故說是自了漢。
<提醒>
此二聲聞法的說明,不是不要學「自覺聖差別相」,而是不要學「自
覺聖差別相聲聞」,並不違說通與宗通;見己於彼起自性妄想,也是
要用到聖差別相的宗通相。
簡單說,不是要拋棄「境界差別相」,而是不要凡事都以「境界差別
相」去面對問題,這樣會變成自了漢,遲滯了自己的智慧,
導致不會建立自共相,不能建構如來藏境界相,就偏離了佛
道,故說,菩薩不應學。
古德說過「不要凡事都用境界想」,就是「菩薩不應該學聖差別相聲
聞」最簡單的意思。
.....
覆次草朋友:
您可以發覺此題的關鍵在「自共相」,可見朋友的學習方法是沒
錯的,而且自覺的功夫也是有的。
讚嘆朋友的本事!
這本事比末學大;不知道的,別人說了就懂了,幾分鐘的事;但
要自覺不知道,卻是扎實的功夫,沒有長年的修行是辦不到的,
這才是最珍貴的本事,佩服。
如果不自覺不知道,別人說破了嘴還是不知道,因為壓根就不認
為自己不懂,又怎能謙下自心的學習。
朋友有好本事,望朋友爾後有好的心得,也分享一下,嘉惠一下
末學;末學的智慧算是與豬同等級的,小小四卷楞伽經,到現在
還沒全部弄懂,汗顏。
.....
舉例:風動旗動
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會說「風動旗動皆是虛妄」。
因為他是以境界差別相而說,其不管成因。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會說「仁者心動」。
因為他於風動旗動中見到了自性妄想的升起,故說心動。
(見己於彼起自性妄想)
舉例:不二
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會說「明暗是兩端」。
因為他是以境界差別相而說,其不管成因。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會說「明暗是不二」。
因為他於明暗中見到了自性妄想(眼根)的升起;
他又於此性妄想(眼耳鼻舌身)了達了性妄想自性(緣起);
他計著於緣起,故,說明、說暗、說動、說靜,皆是不二。
故他是說,一切法不二。
經云:起念是名無明!
看不懂「於彼(自性妄想)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相見。」
那就看成「於彼(無明)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 相見。」
這樣應該就不會懷疑經說「隨入」二空了。
朋友們對「自共相」的誤解真的太大了。
經云: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聖
慧眼入自共相建立。
性自性→性妄想自性。
入自共相建立→如來藏境界建立。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是立基於自共相上的,如果對自共相都不
清楚,那根本就不可能入菩薩乘。
.......
此篇經文有一個連貫性,楞伽經在說這兩種聲聞之前,是在論
述「自覺聖差別相」,這是個菩薩要學習的功課。但學了以後
,會出現兩個分歧路:
一是,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二是,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前者,住在聖境,墮入差別相聲聞,故墮於學習。
好比,見不得異相,開口就是兩端。
見不得生滅,開口就是不究竟。
見不得相,開口就是著相。
此一類人,識見貧乏,永遠只跟你講不對,永遠都離不
開聖境,其實根本原因就是一個「自大傲慢」。
後者,以自覺聖差別相得自覺性妄想的升起,並於中勤觀察修
習。於一切相、生滅,都是無礙的;這是真心常住,努
力學習各種不同的法門。
這兩條路,都是得自覺者的法門,如來之所以拿出來講,目的
就是希望弟子不要墮入了聖差別相聲聞。
如果反著去解釋,說聖差別相聲聞才要學,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聲聞是著相、是法執,那真的不必讀楞伽經了,末學可以保證
您讀不下去。
就這一句「如來..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就會你想破頭也
搞不清楚,你會一直疑惑,如來也著相了嗎?
<甚麼是「乘」?>
乘是行義,只有計著、不計著兩種。
計著者,名聲聞;不計著者,名緣覺。
三乘中的菩薩乘,也是一種聲聞乘,因為他是計著相。
菩薩乘→
從異相(如:青紅紫白;異相)上看,
非計著,否則你墮入兩端;非不計著,否則你無法觀察;
(楞伽經說「外道聲聞���,不是「外道、聲聞」兩種意思
,而是說「此種聲聞法非佛所教授」的意思。除了聲聞
緣覺,並沒有另一種稱為外道的法門。)
從性妄想(如:眼耳鼻舌身;自共相悕望)上看,
非計著,否則墮生死流轉;非不計著,否則無法見性;
於性妄想自性(如:緣起;自共相)上看,
是個計著相,故說菩薩乘是一種聲聞(計著)法;
經說佛乘種性,非計著非不計著,也是這個意思。
※看到「聲聞」就排斥的現象,應要除去。
在楞伽經中論述五無間種性,說到如來最勝之身時,說「見法無
我得三昧樂住聲聞」,還是個聲聞!
故知,看到聲聞就排斥,錯得離譜,是愚癡凡夫為惡見所害。
9 個解答
- ?Lv 65 年前最佳解答
不對 ~ !
此題文中的說明 , 是對此經文片斷的擷取 ,並誤解 , 未解的關係。
如下 : 文解。
※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這是二乘聖者,以無常苦空無我為入,達到離欲寂滅。
經文說「菩薩摩訶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這並非是菩薩乘,菩薩不行此法。
===
經文為 :
云何 『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
謂 : 無常苦空無我境界。
真諦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禪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 解脫。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
得自覺聖樂住聲聞。
是名 : 『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大慧。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 , 非滅門樂正受樂 ,
顧愍眾生及本願不作證。大慧。是 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
從上經文 『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 可知 .. 並不稱為 : 二乘 。
只有因顧愍眾生及本願 所 .. "樂住" 的 非滅門樂 , 正受樂。
次.. 文解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這是直入人無我、法無我的境界。
經說「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相見。」
這是我法二空的菩薩乘法門。
=======
經文為
云何 :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
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
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菩薩摩訶薩於彼應知應捨。
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
是名 : 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從上述經文中青黃赤白堅濕煖動可知 .. 是對比式。
( 與軟對比故顯堅 , 與靜對比故顯動.. 餘等 )
並不是軟自生軟 , 動自生動 的自生 .. 故言 : 非作生自相共相。
故說 : 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菩薩摩訶薩 "於彼" 應知應捨 。
( "於彼" .. 彼為 : 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 )
『先勝善說』 是說 : 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 .. 等對比式
當初是建立在 " 最善的方向 "。
菩薩摩訶薩應對此 : [ 大種青黃赤白堅濕��動。非作生自相共相。
先勝善說。] 應知 , 應捨 。
( 二無我即為 : 離 , 捨 義 。亦為對.. " 非作生自相共相 " 的應知應舍)
所以 ~
是此 : 經文有二種聲聞乘 "通" 別相 之 『通 』。不作別二乘 。
也不是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直入人無我、法無我的境界的菩薩乘法門。
此見 ~
- samLv 75 年前
「自作孽不可活」的意思
就是佛說 一切法皆無所有
不信佛說 還偏偏往錯誤的路走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三
復次善現!
諸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 時,
應如實覺 【名假施設】【法假施設】。
善現!
是菩薩摩訶薩 於【名、法假】 如實覺已,
不著 色,不著 受、想、行、識;
不著 眼處,不著 耳、鼻、舌、身、意處;
不著 色處,不著 聲、香、味、觸、法處;
不著 眼界,不著 耳、鼻、舌、身、意界;
不著 色界,不著 聲、香、味、觸、法界;
不著 眼識界,不著 耳、鼻、舌、身、意識界;
不著 眼觸,不著 耳、鼻、舌、身、意觸;
不著 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 若樂、若苦、若不苦不樂,
不著 耳、鼻、舌、身、意 觸為緣 所生諸受 若樂、若苦、若不苦不樂;
不著 地界,不著 水、火、風、空 識界;
不著 因緣,
不著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及 從緣所生法;
不著 無明,
不著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不著 有為界,
不著 無為界;
不著 有漏界,
不著 無漏界;
不著 布施波羅蜜多,
不著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善巧、妙願、力、智波羅蜜多;
不著 內空,
不著 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
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
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不著 真如,
不著 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
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不著 四念住,
不著 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不著 苦聖諦,
不著 集、滅、道聖諦;
不著 四靜慮,
不著 四無量、四無色定;
不著 八解脫,
不著 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不著 空解脫門,
不著 無相、無願解脫門;
不著 陀羅尼門,
不著 三摩地門;
不著 極喜地,
不著 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
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不著 五眼,
不著 六神通;
不著 佛十力,
不著 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
不著 大慈,
不著 大悲、大喜、大捨;
不著 三十二大士相,
不著 八十隨好;
不著 無忘失法,
不著 恒住捨性;
不著 一切智,
不著 道相智、一切相智;
不著 預流果,
不著 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
不著 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不著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不著 我,
不著 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
意生、儒童、作者、受者、起者、知者、見者;
不著 異生,
不著 聖者,
不著 菩薩,
不著 如來;
不著 名,
不著 相;
不著 嚴淨佛土,
不著 成熟有情,
不著 方便善巧。
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 皆無所有,
能著所著、著處著時 不可得故。
●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第二
如是舍利弗。
劫濁亂時 眾生垢重。慳貪嫉妒 成就諸不善根故。
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
你應該不知道
法華經 佛說「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
自己在「三乘假說」找因果吧
● 妙法蓮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世間 無有二乘 而得滅度。
唯一佛乘 得滅度耳。
法華經 佛說 「 世間無有二乘 而得滅度。唯一佛乘 得滅度」
有本事就自創教派 修出「 聲聞緣覺菩薩」
看下場會去哪裡
●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第二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 ?Lv 55 年前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
。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
菩薩摩訶薩於彼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相見。
漸次諸地相續建立。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魏譯〕大慧。何者是聲聞分別有物執著虛妄相。
謂於四大堅濕熱動相。青黃赤白等相故。
無作者而有生故。自相同相故。
斟量相應阿含先勝見善說故。
依彼法虛妄執著以為實有。
大慧。是名聲聞分別有物執著虛妄相。
大慧。菩薩摩訶薩於彼聲聞法應知而捨。
捨已入法無我相。入法無我相已入人無我。
觀察無我相已次第入諸地。
大慧。 是名聲聞分別有物執著虛妄相。
大慧。 所言聲聞乘有二種相者我已說竟。
〔唐譯〕大慧。云何分別執著自性相。
所謂知堅濕煖動青黃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
然依教理見自共相分別執著。是名聲聞乘分別執著相。
菩薩摩訶薩。於此法中應知。
應捨離人無我見入法無我相漸住諸地。
- ?Lv 65 年前
善知識法喜!
重點並非如何瞭解所謂的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是什麼…
因為瞭解名字容易…
真實入於瞭達智…是不容易瞭達的
其實說難亦是不難…
就如廚師烹飪…知加鹽調味
就依法而言…
觀鹽相的四大及色
觀烹飪技巧相是名色法各聚…
期間五蘊行法…識名色因緣法……
若是有深入觀察者…
自然是一一顯現…
那麼…廚師是依各各法而烹煮美食?
是智…
何為智?
明白各各性而用……名為智…
是誰用?…沒有誰用……而是本來其性起用
如是名為…非性性有…
不是依著識心而是本質起用…
如同
知鹽巴有鹹味……此觀色法可現
手取鹽…此是四大而現
知鹽量…此是心法所現
鹽巴鹹味是誰給於鹽巴?
無任何可以造作鹽巴鹹味之處…還起本來
手動作是誰起四大造動?
風大依做意,念,思…等心色,
為何風大依心色造動?
風大本來依色而動…
誰造心色?
無有誰造,皆是過去現前而成種…
誰造種?
種於諸識而起無人造作…
如此實見,一切本��誰造作…
智者瞭達無處可有造作…皆是性非性有
此名緣起…
一切無所有者,無執著者
本來如如顯現…
智無智行,無智可得…
還於本來
一切所現,如來實相
一切有為無為…皆是般若
所以應正入一切智而無所得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是故一切眾生,本來即能行一切法…
唯無明而不見…
願一切眾生得無上智
迴向阿褥多羅三邈三菩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
從更新三過後…
師兄近日進展很多…
不才歡喜讚嘆!
不才合十
- ?Lv 65 年前
覆靜修大德:
「離幻即覺」:《圓覺經》:「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問題是:【覺】能獨存嗎?幻滅,不能說「覺」也沒了!
四卷「楞枷經」中,【覺】能獨存的佐證!
觀嚴 • 2 天前
在此等 七天後再說。(總算明白這句話「自作孽不可活」的意思)!
《楞伽經》中兩種聲聞種類 《楞伽經 》 中 從 未 證 入 阿羅漢 的 角 度 , 將 聲 聞 分 為 二 種 , 一 者 是 「 得 自 覺 聖 差 別 相 」,另一種是 「 性 妄 想 自 性 計 著 相 」兩種聲聞 相。「 得 自 覺 聖 差 別 相 」的 聲 聞 是 能 得 實 際 涅 槃 的,能 如 實 除 滅 我 執, 但 法 執 仍 在 。 而 「 性 妄 想 自 性 計 著 相 」 的 聲 聞 則 仍 有 我 執 與 法 執 兩 種 。 ﹙一﹚ 得「自覺聖差別相」 聲聞相 在 《 楞 伽 經 》 中 以 是 否 發 願 成 就 佛 道 , 提 出 三 種 阿 羅 漢 。 且 就 聲 聞 乘 所 修 證 的 觀 念 立 出 兩 種 差 別 , 如 《 大 乘 入 楞 伽 經 》 云 : 「 聲 聞 乘 有 二 種 差 別 相,所 謂 自 證 聖 智 殊 勝 相,分 別 執 著 自 性 相。」。 這 兩 種 差 別 中 , 「 自 證 聖 智 殊 勝 相 」 是 本 經 所 同 意 的 修 學 , 經 文對此相做 如 下 的 說 明,《 大 乘 入 楞 伽 經 》說 到:「 謂 明 見 苦、空 、 無 常、無 我,諸 諦 境 界,離 欲 寂 滅 故。於 蘊、界、處,若 自、若 共 , 外不壞相,如 實 了 知 故,心 住 一 境,住 一 境 已,獲 禪、解 脫、三 昧 、 道 果 而 得 出 離 , 住 自 證 聖 智 境 界 樂 。 」 文 中 指 出 , 此 種 聲 聞 人 修 習 「 苦 、 空 、 無 常 、 無 我 」 苦 諦 的 四 種 行 相 , 進 而 成 就 四 諦 十 六 行相 , 這 樣 稱 為「 諸 諦 境 界 」。 若 於 此 生 起「 厭 、 離 欲 、 滅 盡 」則 稱 為學人 , 若 已 達 到 「 厭 、 離 欲 、 滅 盡 」 稱 無 學 , 經 文 只 以 「 離 欲 、 寂 滅 」 表 示 。 在 《 佛 教 思 想 》 一 書 中 , 有 收 錄 一 篇 日 本 學 者 加 藤 純 章 所 撰 的 〈 說 一 切 有 部 の 解 脫 〉 , 作 者 雖 以 說 一 切 有部的論 典 來 說 明 阿 羅 漢 的 解 脫 , 由 於 次 第 整 理 的 非 常 完 整 , 可 以 提 供 讀 者 作 一 個 參 考 。 文 中「 五 蘊 」、「 十 八 界 」、「 十 二 處 」的 個 別「 自 相 」, 及「 苦 、 空 、 無 常 、 無 我 」 之 「 共 相 」,「 外 不 壞 相 」 表 示 聲 聞 人 寂 靜 與 生 死 是 有 差 別 的,並 不 能 如 大 乘 的「 生 死 即 涅 槃 」,所 以 以「 外 」來 表 示 。 由 於 如 實 了 知「 我 空 」的「 不 壞 相 」,因 此 心 住 一 境,進 而 獲 得 九 種 「 禪 」、 八「 解 脫 」、 三「 三 昧 」、 四「 道 果 」等 。 這 樣 就 是「 得 自 覺 聖 差 別 相 」「 依 理 證 入 」 的 聲聞。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相 《楞伽經 》 中 兩 種 聲 聞 相 的 另 一 種 即 是 「 分 別 執 著 自 性 相 」 聲 聞 , 這 種 聲 聞 因 聽 聞 佛 所 說 的 教 理 , 所 以 不 會 執 著 外 道 所 說 的 「 有 作 者 生 」的 概 念,但 是 對「 法自性 」的存在,仍 然 不 能 捨 離。在《大乘入楞伽經》說 到:「 云 何 分 別 執 著 自 性 相 ? 所 謂 知 堅、濕、煖、動 ; 青 、 黃 、 赤 、 白 , 如 是 等 法 非 作 者 生 , 然 依 教 理 見 自 、 共 相 分 別 執 著 , 是 名 聲 聞 乘 分 別 執 著 相 。 」 這 「 性 妄 想 自 性 計 著 相 」 聲聞 , 對 「 堅 、 濕 、 煖 、 動 」 的 四 種 界 差 別 法 , 和 「 青 、 黃 、 赤 、 白 」 等 遍 處 法,不 是 如 外 道 所 認 知 般 的 由「 作 者 生 」的「 自、 共 相 」, 但 卻 生 起 對 大 種 , 青 、 黃 、 赤 、 白 , 堅 、 濕 、 煖 、 動 , 等 的 自 性 執 。 這樣的聲聞 對法的 自 相 , 以 及 對 法 的 共 相 生 起 執 著 。 由 於 聽 聞教理對 外 道「 作 者 生 」的執著 能 夠 捨 離,但 卻 對 法 產 生 自 性 執 著 。 故聲聞行者 應 捨 離 法 上「 自 共 相 」的 執 著。 然 而,「 性 妄 想 自 性 計 著 相」的聲聞 , 因 為 對 法 自 性 產 生 實 有 的 執 著 , 並 不能如 「自覺聖差別相」 的 聲 聞 , 能 如 實 證 得 「 道 果 」。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
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性(法自性),妄想自性(妄想自性攝起妄 ,是依「惑亂」起妄,是名無明 ),計著相(分別,執著自性相)。
1,原文:復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建議:一者,聲聞 得自覺聖差別相。
二者,聲聞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2,原文: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後略)
建議:聲聞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分為
一者,自相共相(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 後略)
二者,起自性妄想(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菩薩應知應捨。)
三者,諸地建立(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
是名:諸聲聞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原始佛教時期 , 阿 羅 漢 普 遍 被 視 為 已 達 到 圓 滿 解 脫 的 境 界 。 但 在 大 乘 佛 法 興 起 時 代 , 對 阿 羅 漢 涅 槃 已 視 為 不 究 竟 , 因 此 漸 漸 形 成 聲 聞 、 辟 支 佛 、 菩 薩 三 乘 的 存 在 。 在 大 乘 經 典 中 對 阿 羅 漢 已 證 入 無 餘 涅 槃 , 是 否 能 夠 「迴心 向大 」,各 有 不 同 的 看 法 , 而 立 足 於 迴 心 的 理 由 亦 有 差 異 。
《楞伽經》所 提 出 阿 羅 漢 暫 時 沉 醉 於 三 昧 樂 中 的 思 想 裡 , 似 乎 承 接 了 《大般涅 槃 經 》的 說 法。如《 大 乘 入 楞 伽 經 》:「 聲 聞 心 亦 然,相 風 所 漂 激 , 雖 滅 起 煩 惱,猶 被 習 氣 縛。三 昧 酒 所 醉,住 於 無 漏 界,彼 非 究 竟 趣 ,亦 復 不 退 轉。以 得 三 昧 身,乃 至 劫 不 覺,譬 如 昏 醉 人,酒 消 然 後 悟 。 聲 聞 亦 如 是 , 覺 後 當 成 佛 。 」 。 很 明 顯 的 ,《 楞 伽 經 》 雖 然 也 認 為 阿羅漢 目 前 雖 如 喝 酒 昏 醉 之 人 , 但 酒 醒 時 終 究 會 成 佛 , 這 與 《大般涅槃經 》提 到 阿 羅 漢 在 入 涅 槃 後,經 多 少 劫 會 成 佛 的 意 思 是 一 致 的。
《 勝 鬘 經 》也 主 張 阿 羅 漢 能 夠 繼 續 成 就 佛 陀,《 勝 鬘 經 》所 主 張 的 理 由 是 如 何 的 呢 ? 先 來 探 討 《 勝 鬘 經 》 對 阿 羅 漢 是 以 何 角 度 來 描 述 的。在《 勝 鬘 經 》卷 一 中 說 到:「 阿 羅 漢 有 恐 怖,何 以 故 ? 阿 羅 漢 於 一 切 無 行 怖 畏 �� 住。如 人 執 劍 欲 來 害 己,是 故 阿 羅 漢 無 究 竟 樂。… 世 尊 ! 阿 羅 漢 辟 支 佛 有 怖 畏 , … 唯 有 如 來 應 正 等 覺 得 般 涅 槃 , 成 就 一 切 功 德 故 。 阿 羅 漢 、 辟 支 佛 , 不 成 就 一 切 功 德 , 言 得 涅 槃 者 , 是 佛 方 便 , 唯 有 如 來 得 般 涅 槃 。 」 。《 勝 鬘 經 》認 為 阿 羅 漢 仍 然 有 所 怖 畏,這 裡 所 指 的 怖 畏,就《 勝 鬘 經 》所 述:「 有 餘 梵 行 不 成 故 … 當 有所作 , 不 度 彼 故 。 」 , 應 是 指 阿 羅 漢 未 圓 滿 一 切 , 但 是 由 於 怖畏 輪 迴 而 取 涅 槃。《 勝 鬘 經 》認 為 阿 羅 漢 的 涅 槃 也 是 佛 方 便 施 設 的 , 這 點 與 《 法 華 經 》 的 化 城 喻 具 有 相 近 的 說 法 。
《楞伽經》中兩種聲聞種類
《楞伽經 》 中 從 未 證 入 阿羅漢 的 角 度 , 將 聲 聞 分 為 二 種 , 一 者 是 「 得 自 覺 聖 差 別 相 」,另一種是 「 性 妄 想 自 性 計 著 相 」兩種聲聞相。「得自覺聖差別相」的 聲 聞 是 能 得 實 際 涅 槃 的,能 如 實 除 滅 「我執」, 但 「法執」 仍 在 。 而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的 聲 聞 則 仍 有 「我執 與 法執」 兩 種 。
《楞伽經 》聲聞乘有二種差別相,一與菩薩相通,而一不同。同者、所謂自覺聖智差別相,不同者、所謂妄想自性計著相。後者所謂計著相即「法」,妄想自性即「執」,合之即法執;菩薩已離,二乘仍未能離也。
佛主要是欲令聲聞乘能「迴小向大」,圓滿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