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知識+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部時間) 終止服務。自 2021 年 4 月 20 日 (美國東部時間) 起,Yahoo奇摩知識+服務將會轉為唯讀模式。其他Yahoo奇摩產品與服務或您的Yahoo奇摩帳號都不會受影響。如需關於Yahoo奇摩知識+ 停止服務以及下載您個人資料的資訊,請參閱說明網頁。

二十四史中「史」和「書」的差別?

二十四史中,唐以前多稱「書」,而宋以後皆稱「史」,

為何會有這種改變?

5 個解答

評分
  • 柯達
    Lv 7
    9 年前
    最佳解答

    在元代修史之前,「書」為斷代史,「史」為通史,前者如:《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該書分別由《魏書》、《蜀書》、《吳書》構成)、...等;後者如:《史記》、《南史》、《北史》、《舊五代史》、...等。此點並不僅於正史,如宋代羅泌所修的《路史》(盤古氏至黃帝)、蘇轍的《古史》(伏羲氏到秦始皇);元代郝經的《續後漢書》(三國)、章陶的《季漢書》(三國)等均如是。

    但到了元代修史時,"史"字發生轉變,這是因為本來《宋史》、《遼史》、《金史》是要貫通為一部史書(宋史)的,這也反映了元代上承遼、宋、金三朝的歷史正統論述,因此脫脫修史時是將這三部史書同時修纂的,但成書以後,卻各自成書,分成三部,但仍因襲"史"名,而不再稱為"書"。以後明代修元史、清代修明史、民國修清史(稿),也就仿照元代所修三史,而不再因為是斷代,就稱為"書",而逕稱為"史"了。

    2012-08-09 22:49:49 補充:

    修《漢書》者為班彪、班固、班昭,獨無班超。在《漢書》中,班固對於司馬遷的《史記》多有貶抑,對於史學理念來說,兩者也迥然不同,若說出於致意,並非事實。

    2012-08-09 22:51:01 補充:

    關於此點,我覺得發問者可查找中國史學史方面的書籍,當有更精闢的頗析。

    2012-08-10 23:02:27 補充:

    「書」為斷代史,「史」為通史,這樣的觀念是成形於魏晉南北朝,在此時史書修纂發達,官修、私修史書甚多,因而產生尊馬、尊班的史學意識型態之爭(也就是通史、斷代史之爭)與二體之爭(紀傳體、編年體),不過由於後者不在此討論範圍之內,姑且略去。

    在魏晉南北朝時,在尊馬與尊班之間,所產生的史學意識型態之爭,造就了史書修纂上通、斷體例的差別。比如梁武帝敕修《通史》、陸從典之修《續史記》都是欲承司馬遷之通史體例者;而斷代修史者則更是多如牛毛,後漢書之有八家、晉書之有九家正是在此種直追班固《漢書》舊體的思想脈絡下產生者。

  • 7 年前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 ?
    Lv 5
    9 年前

    這問題問的好!

    前面已經有解答了!

  • 品毅
    Lv 6
    9 年前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漢書 卷六十二‧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

  • 小張
    Lv 7
    9 年前

    應該是應私寫與官編是主因吧?

    其實史記、漢書、三國志,這三本二十四史最早成書的共同點

    就是都是私人著作非官著

    而班超似乎是為了對太史公致敬 而以史記中的其中一章"書"為書名

    而將原章節"書"改為志

    而陳壽又向班超致敬 或是覺得自己著作內容不夠

    而以志為書名

    後代自著史書者應是認為三國志的體制太簡略,而均以漢書為例而仿其體制

    也都稱"書"

    唐前的二十四史多是私人著作 其後才被官方認證 所以書名多是"某某書"

    唐後也許是因為紙張與教育普及,史書也開始被認為可以用來統一思想

    也是一種政績

    所以開始官編史書 也就都稱史囉

還有問題?馬上發問,尋求解答。

Archived content

This is an archived copy of Yahoo Answers captured and hosted by QuantC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