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知識+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部時間) 終止服務。自 2021 年 4 月 20 日 (美國東部時間) 起,Yahoo奇摩知識+服務將會轉為唯讀模式。其他Yahoo奇摩產品與服務或您的Yahoo奇摩帳號都不會受影響。如需關於Yahoo奇摩知識+ 停止服務以及下載您個人資料的資訊,請參閱說明網頁。

菩提與智慧有何差別?

8 個解答

評分
  • 明宗
    Lv 5
    5 年前

    菩提,是巴利文與梵文:बोधि,bodhi的音譯,字義為覺、悟或道,字面意是「覺悟」,即徹知法界究竟實相,了悟生死輪迴,成就究竟圓滿涅槃。

    菩提又稱如實知自心,【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云:「爾時執金剛秘密主白佛言,世尊!如是智慧,以何為因?云何為根?云何究竟?佛言: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秘密主!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秘密主!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佛又言:「性同虛空即同於心,性同於心即同菩提」。

    般若,為梵語Prajna音譯,本義為智慧。此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非凡夫的「智慧」,凡夫的智慧是凡迷痴昧,也稱妄想。佛學之般若如燈,能照亮一切。般若亦可分為世間慧與出世間慧二者。【大智度論】云:「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般若亦即佛智慧,佛為教化眾生,透過世俗文字章句,方便演說,藉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進而觀照諸法空性,以證悟實相般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云:「當觀諸法實相。何等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不垢不淨。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無眾生、無人、無我;一切法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電、如露」。又云:「善男子!汝所從聞是般若波羅蜜處,應生心如佛想。善男子!汝當知恩,應作是念:所從聞是般若波羅蜜者,即是我善知識。我用聞是法故,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明宗

  • 匿名使用者
    5 年前

    知識與智慧

    本次專欄刊登於台灣新生報 87.04.14 荷嚴專欄

     

    一、智慧是用『心靈』去領悟的結果

    從英文來說,知識是knowledge,智慧是wisdom。這兩個字本來就不同,意思亦不同。“Knowledge”的字根是由 know 來的 ,例如:I know,You know,He know…。也就是知道的意思,我們稱為『知識』,也就是知道的事、認識的事物等。 此外,英文的智慧是“wisdom”,其字根是從Wise來的。我們一般講『聰明』的意思,亦就是『智慧』的意思。

    然而,『知識』與『智慧』是相對的。例如,你知道很多、認識很多,我們叫他為很有『知識』,用中文來講叫『知識淵博』;如果,一個人對於事情的處理有明智的判斷能力,能選擇適當的方法來處理事情或事務,我們稱他為很『聰明』,也就是說很有『智慧』。這是從英文來說,其可能的差異。但是,反過來說,亦有些人『知識』知道很多,但是不會處理事情,這就是沒有『智慧』或可說是『智慧』不夠!

    從中文字來說,如把知識分為『知』與『識 』;智��分為『智』與『慧 』 來看。『知』是有層次,例如,『知』與『智』不同,在於『智』比『知』多個『日』字,亦就是有太陽的『知』,這表示最高知的『知識』叫『智』。換言之,亦可以說最透徹、最明瞭、最徹底、無所遁形,就像太陽光下所照耀下事物的認知,非常的清楚且晶瑩剔透。

    知識的『知』,也許是在月亮下所看到的事物,也許是在『星光』下所看到事物,也許是在『月亮』下所看到的事物,也許是在『燭火』下所看到的事物,也許是在『黑暗』中所看到的事物,這就比較模糊矇矓,可能比較不真確,這是第一個在字意上的不同。

    第二個講『識』。『識』一般來說,有所謂五識(即眼、耳、鼻、舌、身等)及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等),我們一般人用眼睛、鼻子、耳朵、舌頭、身體等去感覺出來的東西,我們叫『識』。

    然而,智慧的『慧』就不一樣,慧字下面有個『心』。所以,它不是膚淺的用人的五識、六識去認知的,而它是用『心靈』去領悟的智慧,這是以中文字來說。

    總而言之,『知識』通常是指我們用人的感覺,不管是五識、六識去認知或認識所得結果,我們稱為『知識』。這個層次比較低淺。然而,『智慧』就不一樣了,是用『心靈』去領悟的結果,這個層次比較高深。這是用中文字來分析,但是科不科學又另外一回事!

    二、高『智慧』勝過於高『學歷』

    再舉個例子,例如我們去追求現象的瞭解,這就是比較傾向於『知識』。我們看一個人的外表,例如:五官長得怎麼樣?戴什麼樣的帽子?穿什麼樣的衣服?身材如何?三圍如何?只注意一個人的外表的現象,比如說,看起來很漂亮、很好看,我們對於這些外表現象的認識,稱為『知識』。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的去觀察、體會、研究對一個人的感覺─內在的現象。例如:個性、性格、善意、氣質、風度等的內在美,這時候就表示你開始具有『智慧』了。所以,以貌取人是膚淺的『知識』階段,我們叫『知人知面不知心』。

    那麼,如果我們能夠洞識人心、了解人性,如佛教金剛經說:『見相揮相,即見如來,不要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意思亦就是說,我們人的肉體是知識性,因為這都是我們肉眼看的見的,會『生老病死,成住敗壞』。也可以說注重肉體的事,例如:想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等的享受,這是屬於知識性的。

    然而,只有靈魂是永生不滅的。如果,對靈魂的認知、對靈魂的領悟、對靈魂的修行,提高靈魂的品質,使靈性昇華,這叫『智慧』。所以,一天到晚吃喝嫖賭、追名逐利的人,即使你得了十個博士或百個博士,也不過是擁有淵博知識之流而已,而不是擁有『智慧』的人。

    因此,只要懂得修行,珍惜與重視自己的靈性與永生,即可以說是擁有『智慧』的人。

    當然,擁有智慧不只是這一點,其他的還有很多!在此,引用莊子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吾生亦有涯,學亦無涯,以有涯追逐無涯,殆 !』這裡的『涯』是指知識。意思亦就是說,我們人生的知識幾十年、甚至百年光陰而已,如果只是追求知識,你永遠也追求不完!

    例如,你每天看一本書,一年才看三百六十五本,十年才看三千六百五十本,如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以行萬里路,現在來說是簡單的事,坐飛機一下子就到了!但是,要讀萬卷書,談何容易呢!那要讀多久?如果,每天讀沒有休息,要讀三十年,才可以讀一萬本;六十年,才不過讀兩萬本,那每天讀一本書,什麼事都不要做,要讀六十年!所以,只一昧追求知識是非常危險的事!

    三、智慧可使事情化繁為簡

    當然,人生有一些『不得不』知道認識的知識,但真正要活得很健康、很快樂、很有尊嚴、很有價值、很幸福、很快樂、很成功、很圓滿,光靠『知識』是絕對不夠、不足的,他必須要擁有『智慧』。從一點小智慧、兩點小智慧、三點小智慧到真正的大智慧,如老子說:『大智若愚』。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有些人,沒有受很高的正規教育,沒有擁有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就瞧不起他!因為『人情煉達即文章,世事通曉皆學問。』像台灣的企業界巨子─台塑集團的王永慶先生及長榮集團張榮發先生;還有香港的房地產大亨─李嘉誠先生,以及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等等,他們也沒有受過高學歷正規教育!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他們不是知識很淵博的人,但是他們至少是擁有高『智慧』的人。

    因此,『智慧』應該比『知識』更重要。我們看!很多讀企管經營管理博士,事業都搞不好,很多公司都倒閉!因為,他們學的只是企管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而不是『智慧』。由此可知,我們一個人光是只有『知識』,沒有『智慧』亦是沒有用!

    所以,我們要『學智慧、求智慧』就是這樣子!尤其是領導管理階層,更應該『智慧』重『學歷』!然而,女孩子或男孩子找對象也是一樣的,不宜太重視『學歷或學校』,應該選擇『高智慧』重『高學歷』!

    如果,『知識』與『智慧』有比較的話,我們寧可『智慧』多一點,『知識』少一點!而不要『知識』多一點,『智慧』少一點!甚至,不要『知識』好多好多,『智慧』一點兒都沒有!

    擁有『智慧』的人,對於很多事情都會看的很清楚、很深入、很透徹,而且有前瞻性,能夠掌握重點,尤甚是重視根本的問題。另外一個說法,『知識』是把簡單的變成複雜;而反過來,『智慧』是把複雜的變成簡單的。所以,中國有一句話說:『君子務本,本立道生,道生則事成。』意思亦就是說,重視根本的問題。『道』的問題是智慧,是比較難的!

    難怪乎孔子會說:『朝聞道,夕可死!』意思亦就是說,早上聽到『道』,晚上死也無遺憾!由此可見,『求智慧、得智慧』比較難!『知識』是屬於技術性的,比較屬於末端枝葉現象;而『智慧』是屬於根幹部分,也就是根本。

    四、『知識』轉化成『智慧』

    舉個例子來說,六法全書法條萬萬條,例如你想知道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第幾條?第幾款?第幾項?所謂法條的認知、認識,是比較知識性。因為,你可以背民法第幾條、第幾款?刑法第幾條、第幾款?對於這個法條都很熟悉,是法官與律師應有的且絕對必要的基本條件。

    所以,法官與律師的第一個基本條件是法律知識一定要夠!但是,只有法律知識是不夠的!不足於成為一個成功的大律師、大法官,因為法律的運用,才是智慧,需要智慧!因此,律師與法官其人生的『智慧』,應該重於法律『知識』。

    就大體而言,我們目前台灣此時此地的法界律師或法官們,除了充分法律『知識』之外,到底擁有多少人生『智慧』呢?實在是很大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司法界一直為眾多人民所不滿不恥的基本原因。講一句調皮的話,懂得法律萬萬條是『知識』,擁有金條一大條是『智慧』。所以,俗話說:『法律萬萬條,不值得金條一大條。』

    另外,從宗教來說,佛教有關『知識與智慧』的說法。佛教認為『知識』是虛幻的,因為知識是一種妄想執著,如釋迦牟尼佛得道時說的:『眾生皆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裡的『智慧』是指『佛的智慧』,跟一般的智慧不一樣。『佛的智慧』梵文原音,叫做『般若』(念音為婆蕊)。

    所以,我們凡人要想辦法擁有『佛的智慧』,我們稱為『佛智』也好!『轉識成智』也是佛教很重要的修行法門。所謂『轉識成智』,也就是轉『知識』為『智慧』的意思。第一、轉第五識成『成所作智』;第二、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第三、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第四、轉第八識(也叫阿賴耶識,又稱為藏識。)成『大圓鏡智』,這四個智慧可以總稱為『法界體性智』。

    例如,我們現在眼睛所看到的房子、桌子、椅子、電燈、茶杯,耳朵所聽所聽到的,伸手所觸摸到,舌頭所嘗到的,鼻子所聞到的,還有我們腦子所想到的,神經所感覺到的等等,這些都是屬於『知識性』的認知。所以,佛教講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的,也是妄想!但是,我們凡人偏偏把這些妄想執著的『假象』,以為『真實、實在』。

    那麼,『真實』是什麼呢?也就是靈魂、靈體、靈性。如果,你再問靈魂、靈體、靈性是什麼?就是『本來面目』、『靈體真我』,又稱『如來』或『佛性』,稱『神』也可以!總之,有很多名稱。人也是佛,人也是神。因為,人本性『佛』。所以,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在認識─未出生之前的『本來面目』或『真我』。

    那麼,『真我』到底是什麼?就是我們修行,最後要去『悟』的。我們修行亦希望能做到悟『真我』,又稱為『悟道』,也可以說有『佛的智慧』。因此,修行也可以說『轉識成智』的工作。

    換句話說,亦就是把我們的『知識』轉化成『智慧』。不是只讓我們成為有知識的人,而是讓我們成為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因為,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活出一個『真我』的生命和生活。

    五、智慧是無關文字和學歷

    在此,講一個故事。禪宗六祖慧能不認識字,文字的知識幾乎沒有等於零,只有領悟佛道的『智慧』,所以,他悟道了!禪宗六祖慧能悟道後,躲進一處曹侯村,村子裡有一位專門修持涅槃經的女尼,她有次就問六祖慧能說:『這個經怎麼唸?』

    慧能說:『我不認識字,但是我知道意思。』女尼說:『你連字都不懂,不認識字!你怎麼能懂得佛理呢?』慧能回答說:『佛的智慧是無關文字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佛的智慧是超越文字之外的。因為,這句話讓女尼認為他是一個真正『悟道』的人。

    另外,再講一個故事。禪宗五祖弘忍要傳禪宗的衣缽,廟裡有很多僧 眾,裡面有一個首座叫神秀,他知識淵博,對佛經非常有研究,甚服眾望。當時,雖然六祖慧能不認識字,但是有天在家鄉聽到人家唸金剛經,唸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突然,有所悟!於是,投奔弘忍禪師!因為,他沒讀書不認識字。所以,就被弘忍禪師派到廚房內,擔任煮菜、燒菜『幹活』的粗工作。

    有天,弘忍禪師要傳禪宗的衣缽,就叫神秀寫首偈。看他修行這麼久,有沒有悟道?於是,神秀就寫了一首偈在牆上,這首偈是這樣寫的: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染塵埃

    這首偈看起來不錯!很多人讚揚這首偈寫的不錯很好!一定可以得到衣缽,可是弘忍禪師認為神秀這首偈文,還是『著相』,沒有悟道!

    因為,六祖慧能不認識字,所以請一位秀才唸神秀的偈文,給他聽。然後,他隨口亦唸念一首偈來,請秀才亦把這首偈題在神秀寫的偈牆上隔壁。弘忍禪師看到這首偈,認為慧能『悟道』了!於是,就把衣缽傳給他。六祖慧能被認為『悟道』的這首偈是怎麼寫的呢?茲摘錄如下: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

    這首偈的意思,也就是佛性本清淨,用不著去擦拭,也就是人的本性即佛,佛即是本性。既不是菩提樹,也不是明鏡台。你把它說成菩提樹、明鏡台,就是『著相』,就是沒有『悟道』!

    所以,我們絕不能因為他人沒有受過什麼正規教育或不認識字,就看不起他!瞧不起他!因為,時代背景及家庭環境不同。擁有高學歷更應該謙虛遠離驕傲!因為,『高學歷』不見得擁有『高智慧』。因此,在此要說的是,『智慧』是無關文字與學歷的。

  • 5 年前

    這是麻豆三合宮的見解

    網址:http://blog.udn.com/jinyan914/article

    輕鬆小品:https://www.facebook.com/sky1010725

    重陽彌人筆 105.3.14

    菩提是訓練擁有智慧的方法。

    智慧則是經激發,使人有較好的能力。

  • 匿名使用者
    5 年前

    煩惱與菩提道種

    你的妙智慧是從哪裡發出來?我看傻徒弟,還是迷迷糊糊的,為師替你們 點開了,在哪裡啊?高一點也錯,低一點也錯。別忘記了這個是「天心」 ,知道嗎?不是凡間的那個心,凡間的心是偏心,你這個心是直的心,跟 這個偏心不一樣。那這個妙智慧呢?就從這邊發出來,瞭解嗎?

    凡事要懂得拿捏,這就是智慧,修道也要有智慧,智慧和聰明不一樣,徒 兒們要好好的研究,有天終合契心的。

    有玲瓏的佛性就有活用的智慧,但不是在表面上迎人變化用功夫,那將會 使你的真佛不得顯現。

    人間最怕什麼?最怕缺水,一缺水,就叫苦連天,有形的缺水還不打緊, 最怕的是缺了智慧水,既然徒兒們能發心來這邊聽道理,來這邊學道,就 要打開心扉才能生出智慧水。

    運用菩提智慧才能使凡情事務、萬事萬物皆合中道。當你有了煩惱要解決 要想辦法時,過程中適合你的辦法就是智慧所產生的妙用。

    今天你的心念常常在動,那就是因為你多想。多想會把智慧掩蓋,就無法 通達,做事情就無法做得有條理,有智慧。

    有很多事情調整不好,是因為事情的經過、緣由、原因,你們還沒辦法全 部想通,把事情全部混雜在一起,所以智慧沒辦法增長。

    今天你有第一個煩惱就有第二個煩惱,繼續更有第三個煩惱…。有煩惱沒 關係,重要的是要知道它的來龍去脈。為何它能困擾你?為何它能讓你痛 苦?從這件事能看到另一件事,看到其根本的那一面,那才是重要約。 佛與眾生是平等的,你沒有經歷過煩惱便達不到菩提覺路;你沒有經過眾 生的歷煉,你體會得到佛的境界嗎?

    你們的念頭瞬息萬變啊!那是不是你們的心在主導呢?今天可以高興,明 天可以傷心,後天可以生氣,是不是?

    何謂「煩惱」呢?煩惱啊!是不是不叫它出來它卻偏偏出來了?這就是煩 惱是不是?很多時候,我明明不要它出來,它一條一條地冒出來,我明明 就想靜下來,卻靜不下來,一件一件的事情湧上來,是不是?煩惱來時沒 有關係啊!但是要知道煩惱的根源,那才能真正沒有煩惱。

    活得快不快樂,就要看你自己了,快不快樂要你自己去主宰。沒有人叫你 不要快樂;你要憂愁,是你自己的煩惱妄想所幻化出來的假相。

    修自己成就自己;把貪心去掉,把私心變成公心,把嗅心變成歡喜心,把 痴心變成智慧心。眾生都是因為貪、噴、痴,故無法看破。當你要恨別人 的時候就趕快提出你的智慧轉變成歡喜心,然後把貪心減到最低程度,慢 慢修到最完美的境界。

    夫妻是緣,善緣惡緣;兒女是債,還債討債?這時就要靠!「特念」的功 夫。心轉之後,外在要行,行之後才有辦法改變命運,大事化小,小事化 無。

    人太精明就無法真正地瀟灑,也就有了許多煩惱。如果煩惱多,心就不開 ,所以只要心念轉動了,當下即是天堂。瀟灑無煩惱地將歡樂帶給別人就 是濟公、就是活佛。

    每個人心中都有憂鬱,有很多的煩惱,解不開的心結。這是因為我們常常 因一時的衝動而產生執著,所以要「放下」執著的心才能打開心結。但年 輕人做事常有始無終,故我們要有恆心、有耐心好好的去學習「放下」。 聖人所為何事?為天下芸芸眾生啊!吃了苦、受了氣,不怨天尤人。要知 ,任勞不任怨,無功;任怨不任勞,無德。想服人就難了。進了佛門要安 份守己,為師自然助你一臂之力,但要確實「安份守己」。二六時中無時 無刻無論對內、外、事、物、人樣樣皆要守著這一「點」,就可以少惹些 禍,煩惱也就少了,這條「路」才會走得更好。簡單地說:這個靈性顧全 了,全身就沒煩惱了。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要死守善道,此身何懼 !要有光風霽月之心啊!如此對待天下眾生與你自己,那麼煩惱不見了, 你就「安份」了,守住這個靈性了。

    這個善和惡,好和壞是不是在你的心念之間啊?是不是在咱們的心啊?善 念變惡念,惡念變善念,都是心在轉變。所以要修道就修這顆心啊!時時 刻刻的修,修得乾乾淨淨,修得圓滿,要內修心性,外修功德。所以不管 好歹,心念要特得過才能海闊天空、更上一層。

    人的心會有煩惱,都是因為受到外界的誘惑,加上自己的多心,使自己的 「心」支離破碎而憔悴。

  • ?
    Lv 7
    5 年前

    可同可異

  • 5 年前

    <雜阿含經>卷10〈257經〉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

    『所謂無明,復云何為無明?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答言:

    『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何所不知?』

    『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不如實知。

    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識滅、識滅道跡不如實知。

    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不知、不見、不無間等、

    愚、闇、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不如實知...』

    "色集、色滅" 即智慧.即證智. "色滅道跡" 即菩提.即遍知.

    "識集、識滅" 即智慧.即證智. "識滅道跡" 即菩提.即遍知.

    舍利弗捨苦諦.從集諦開講.表示 "名無明"是從出世間法起說.

    <大乘入楞伽經>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有七種自性。...

    「集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大種自性。因自性。緣自性。」

    "色集、色滅" 從集自性到緣自性.七種自性的前六種.即智慧.

    「成自性。」

    "色滅道跡" 依據前六種自性所證智而成自性.即菩提.

    <大乘入楞伽經>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有七種第一義。...

    「心所行。智所行。二見所行。超二見所行。超子地所行。如來所行。」

    "識集、識滅" 從心所行到如來所行.七種第一義的前六種.即智慧.

    「如來自證聖智所行。」

    "識滅道跡" 依前六種第一義所證智而得如來自證聖智所行.即菩提.

  • ?
    Lv 4
    5 年前

    不一不異

  • 匿名使用者
    5 年前

    聖經 的 真理

    聖經 是 上帝 啟示 的,既 準確 又 可靠。——提摩太後書3:16

    聖經 非常 實用,可 作 為 生活 的 指南。——以賽亞書48:17

    上帝 在 聖經 裏 的 應許 必定 實現。——民數記23:19

    耶穌 受難紀念 聚會 將 於 2016 年 3 月 23 日 星期三 舉行。耶和華見證人 誠摯 地 邀請 你 一同 出席 耶穌 創立 的 聚會,這 會 幫助 你 了解 耶穌 的 死亡 怎樣 使 你 和 家人 永遠 幸福。

    https://www.jw.org/yue-hant/%E8%80%B6%E5%92%8C%E8%...

還有問題?馬上發問,尋求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