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知識+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部時間) 終止服務。自 2021 年 4 月 20 日 (美國東部時間) 起,Yahoo奇摩知識+服務將��轉為唯讀模式。其他Yahoo奇摩產品與服務或您的Yahoo奇摩帳號都不會受影響。如需關於Yahoo奇摩知識+ 停止服務以及下載您個人資料的資訊,請參閱說明網頁。
令人氣悶的朦朧詩
朦朧詩是自1978年北島等主編的《今天》雜誌開始的,當時活躍於《今天》雜誌的詩人包括後來大名鼎鼎的舒婷、顧城、楊煉、江河、梁小斌、芒克等。由於朦朧詩人大多經歷了「文革」導致的精神危機,出現了類似西方的現代主義背景,因此,朦朧詩人受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影響,借鑒一些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與思考。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詩歌,與當時詩壇盛行的現實主義或浪漫主義詩歌風格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這些詩歌後來被統稱為「朦朧詩」。即使現在讀起來,不少朦朧詩人的詩作仍深具魅力,比如北島(趙振開)的《宣告》:「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裏∕我只想做一個人」和《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舒婷的《神女峰》:「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楊煉的《諾日朗》:「高原如猛虎,焚燒於激流暴跳的萬物的海濱」、「或許召喚只有一聲———∕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靜」等等,當年稱得上傳誦一時。請問:1.看過以上詩句,你覺得朦朧詩真的朦朧嗎?2.以詩人北島的詩,你認為有無可能拿到諾貝爾文學獎?3.你覺得臺灣的現代詩有哪些詩句讀起來也是稱得上傳誦一時的?4.大陸有為「文革」進行反省批判的朦朧詩人,臺灣為什麼沒有為「二二八事件」或「美麗島事件」事件發出內心呼聲的現代詩人?
當時被譽為代表性詩人的是後來被稱為「朦朧詩五人」的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如今這五人各自東西,北島仍然是重量級的,卻主要改寫隨筆;顧城慘死異國他鄉;楊煉還在到處漂泊,詩作卻已很難引起興奮;江河隱姓埋名,離群寡居,與外界很少來往;只有舒婷一人功成名就,在詩壇的影響力卻與日俱下。
詩朦朧,人朦朧
慾寫詩,先朦朧
朦朧,朦朧,再朦朧
好詩一定教你讀不懂
一讀隔堵牆
二讀隔層霧
三讀逼你還想讀
朦朧的程度決定詩的純度
臆想的跨度打造詩的力度
詞彙的張度衡量詩的精度
沒有解的題才是真的謎
沒有意的字像盤活的棋
好詩!好題!好句
如山、如潮、如雨
只可惜人不如機
2 個解答
- 6sirLv 62 0 年前最佳解答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所謂新詩潮,是指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中的一次英雄主義詩歌思潮,這一思潮始發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進入80年代以後,它在詩壇乃至整個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最終給我們的當代文學史帶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變革。新詩潮用來定義一類詩歌作品和理論所傳達的一種共同思想傾向和思想潮流,是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思潮的先聲;而“朦朧詩”則是指屬於這一思潮的一類詩歌作品,它側重描述的是這類詩歌作品的藝術特色。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思潮是經由新詩潮而得以產生的,“朦朧詩”是它的第一批文學作品。因此,“朦朧詩”不應被看作是一個詩歌流派,而應被看作是一種文學思潮。文學思潮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適應時代、社會的變動而在文學上形成的一種思想潮流,一種文學思潮的興起和發展,總要同舊的思潮發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朧詩”登上歷史舞臺之際, 就有了新詩潮詩歌運動,從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創作, 到70年代末“ 朦朧詩”的公開發表,再到 80 年代初引發出的聲勢浩大的關於“朦朧詩”的論爭,便體現了這一運動的發展軌跡。這一運動以人的主體性的覺醒對“文革”神本主義思想統治的勝利而告終,這個勝利也便是人本主義文學對“四人幫”文化專制的勝利,它使詩歌打破了建國以來的種種文學禁錮,而承接了五四以來的新詩傳統。基於此,我們要想對“朦朧詩”作出合理的評價,就不能僅僅從它的藝術創新方面來判斷其意義和價值,我們更要把它納入到整個文學思潮的運動、發展中去,把握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們對“朦朧詩”的意義和價值的確認,本質上也便是對新詩潮詩歌運動的意義和價值的確認。 人們在對“朦朧詩”的認識、態度上,歷來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它是“中國新詩的未來主流”, 另一種意見認為“朦朧詩永遠不該是詩歌的主流”,有人甚至認為它是詩歌發展中的一股逆流。例如, 謝冕先生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中認為,“朦朧詩”是“一大批詩人(其中更多是青年人),開始在更廣泛的道路上探索——特別是尋求詩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生活的適當方式。”他說:“他們是新的探索者。這種情況之所以讓人興奮,因為在某些方面它的氣氛與‘五四’當年的氣氛酷似。它帶來了萬象紛呈的新氣象……”,最後,他總結說:“我以為是有利於新詩發展的。”接著他在《斷裂與傾斜:蛻變期的投影》一文中進而認為它是“作為五四新詩運動整體的部分進入新詩創作和新詩研究領域”,“它帶著明顯的修復新詩傳統的性質”。老詩人臧克家則認為“朦朧詩”是“詩歌創作的一股不正之風,也是我們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文藝發展中的一股逆流。”孫紹振先生認為它是“一種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程代熙則認為它根本不是什麼“新的美學原則”,而是“散發出非常濃烈的小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氣味的美學思想”,是步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腳跡; 與程代熙竭力貶斥“現代主義文學”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徐敬亞卻公開為 “朦朧詩” 這種“現代主義詩歌” 喝彩,他宣稱:“帶著強烈現代主義文學特色的新詩潮正式出現在中國詩壇,促進新詩在藝術上邁出了崛起性的一步,從而標誌著我國詩歌全面生長的新開始。 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體現了新的人本主義文學思潮與“文革”以來的神本主義專制主義文學思潮的尖銳對立。所謂人本主義,是指以人作為衡量一切的尺度的一種思想。古希臘智者派學者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體現的便是西方早期人本主義思想,他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西方文藝復興以來,這一思想又被人們用作反對中世紀神權統治的工具,恩格斯在評價那個時期的社會思潮時說: “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人的本質, 亦即所謂的人性,就是人的理性和理性支配下的情感需要,人因其具有理性而被定義為人,恩格斯所說的“思維著的悟性”指的便是人的理性。所謂理性,是指對某種價值尺度的確認,並根據這種價值尺度來衡量個人和社會的思想行為的一種判斷力。而所謂理性支配下的情感需要,則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理解、關懷和愛等人道主義情感需要,衡量它們的尺度就是理性的尺度。因此,人的尺度也就是理性的尺度,人本主義根據這一尺度,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以民主反對專制、以自由反對禁錮,弘揚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反對教條的束縛。(未完如下) http://www.yesize.com/Get/L19/2005_03_02_20_24_58_... ------- 有人說朦朧是美,但卻是嗎??文章真能朦朧嗎?我個人的見解比較悲觀,除非文章的內容真希望使人有一想像的空間!(二)北島的詩,你認為有無可能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的評審未必對中國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正如高健的文學以中國的標準來說,真能嗎?所以阿,難說喔!其他兩項我不予置評,台灣文學我總覺得心胸未開!!
2006-05-21 19:03:59 補充:
對不起!
篇幅實在太長,所以我給你網址你自己去看看囉!
http://www.99qc.com/bbs/dispbbs.asp?ID=6846&page=1...
參考資料: 網站&自己